發布時間:2013/11/19 10:38:44 【字體:
大 中 小】
改變材料對電磁波的折射率,就能夠將物體隱藏起來。日前,我國科學家運用這一原理,研制出能夠在可見光波段將生物隱形的隱身器件。
“我們在可見光中實驗實現了物體的隱身,而且無需使用精密設計的納米電磁材料。”浙江大學國際電磁科學院陳紅勝教授領銜的團隊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國際團隊合作,使用玻璃,制造出了能夠在水中隱形的六邊形柱狀隱身器件和能夠在空氣中隱形的多邊形隱身器件,并用兩種隱身器件使金魚和貓成功隱形。
人之所以能看到物體,是因為光射到物體上后,被物體阻擋并反射到人的眼睛。英國理論物理學家約翰·彭德里在2006年提出了利用坐標變換的方法設計隱身衣,使電磁波能夠繞過被隱身的區域,按照原來的方向傳播,從而可以使物體完全隱形,奠定了隱身衣研究的理論體系。但通過這種方法設計出的隱身器件理論上只能夠在某一個電磁頻率上實現完美的隱身效果,很難在較寬的頻段實現。此外,隱身衣的參數復雜,若要在可見光頻段實現隱身需要精細的納米加工精度,對工藝要求非??量?。
陳紅勝團隊對這個理論進行了簡化,提出了一種可見光波段多邊形隱身衣的設計方法。由于人眼對光線的相位和略微延時并不敏感,陳紅勝團隊剔除理論中“光線保持相同相位”的條件,令隱身器件能夠使用玻璃這種透明均勻易得的材料,也不需納米級工藝雕琢,降低了隱身衣的設計和實現難度。
(信息來源:http://news.hexun.com 下載時間:2013-11-13)